2003年,81歲的楊振寧回到清華園定居,將住所命名為“歸根居”。面對眾多選擇,他決定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培養(yǎng)中國下一代科學人才上。2004年9月,82歲高齡的楊振寧站在了清華本科生的講臺上,為130余名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
時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回憶,楊振寧上課從不點名,每節(jié)課45分鐘,每次兩節(jié)課連上,誰要想上廁所直接去,不用打招呼,“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平易近人,沒什么架子”。
清華園的“指路松”
楊振寧回歸清華之際,中國高等教育正處在爬升的關鍵階段。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科研最缺乏的是世界級的學術環(huán)境和引領國際前沿的自信。在他的推動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為高等研究院)應運而生。楊振寧將高等研究院的發(fā)展視為“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不僅捐獻個人積蓄與資產(chǎn),還利用自己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吸引頂尖學者加盟。
楊振寧深諳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他曾指出:“對于一個研究生,對他將來影響最大的,不是學會一兩個技術或是怎么做實驗的方法,而是要找到一個將來有發(fā)展的領域,這是他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痹谥笇W生科研時,他總結出成功的三個關鍵要素:洞察力、堅持不懈和能力。
西湖大學的名譽主席
2018年10月20日,剛過完96歲生日的楊振寧,出現(xiàn)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的會場。他身著深藍色條紋西裝,淺藍色襯衫搭配紅色領帶,神采奕奕。作為西湖大學董事會名譽主席,他與其他嘉賓共同為這所新型大學揭牌。
西湖大學籌備初期,施一公便找到楊振寧闡述辦學理念。楊振寧當即表示支持,并鼓勵“充分預估困難,團結一致向著目標前進”。他甚至直言:“如果年輕30歲,我也會加入西湖大學!”楊振寧不僅給予精神支持,更參與實質性的制度設計。在西湖大學顧問委員會會議上,他關心教師隊伍的構建,從助理教授到講席教授的體系搭建和比例確定都詳細過問。他再三叮囑:“西湖大學在制定長聘教授評定標準時,一定要嚴格把關?!?/p>
2023年5月,101歲的楊振寧通過視頻與西湖大學師生交流,談及自己對“立德、立功、立言”的理解。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公開亮相于高?;顒?,選擇西湖大學作為學術與人生總結的平臺,寓意深遠。
家國情懷的文化根脈
楊振寧晚年科教投入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根脈與歷史責任感。他曾自我剖析:“我的身體里循環(huán)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p>
這血液里流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與情懷。
在2015年的一次講座中,97歲高齡的楊振寧以“救亡”為主題,強調中國科學工作者應以“救亡”的態(tài)度全力進取。他認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取得巨大進步,但現(xiàn)狀仍不足以支撐一個泱泱大國的科技安全。
對人才短缺的焦慮是驅動楊振寧晚年全力投入教育的另一重要因素。他深知中國科技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培養(yǎng)一批頂尖科學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楊振寧親自推薦了超過1200名年輕學者出國接受培訓。楊振寧曾表示:“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
未竟事業(yè)的接續(xù)傳承
2021年,在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楊振寧發(fā)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回應摯友鄧稼先的囑托:“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p>
楊振寧留下的不僅是大科學裝置和理論成果,更是一種科學精神傳承機制。他支持的上海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已開始產(chǎn)出成果。他參與發(fā)起的“科學探索獎”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科學家。
在楊振寧看來,“小而精”的辦學理念是突破“卡脖子”難題的關鍵。西湖大學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者,采用“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2017年,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實際行動完成從諾獎得主到中國科教事業(yè)實踐者的身份轉變。
2017年,95歲的楊振寧在回復記者關于恢復中國國籍的提問時,提到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這個細節(jié)成為他心中深藏多年的遺憾。
而更多年輕科學家們正延續(xù)著他未竟的事業(yè):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正朝著2026年出光的目標沖刺;西湖大學每年迎來一批批年輕學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燈光每晚亮至深夜。“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楊振寧曾這樣總結自己,“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xiàn)在又回來了?!?/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