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的秋天,瓷土味混著油炸香,在博物館旁的小巷里飄了整整一個假期。48歲的李俊永站在油鍋前,汗珠順著額角滑進圍裙,嘴里還在念:“炸不到位,我無法原諒自己?!彼皇窃谘菝摽谛?,而是在炸一塊6塊錢的雞排??蛇@6塊錢,附贈的是600塊的情緒價值——網(wǎng)友說,來一趟景德鎮(zhèn),不排他家的隊,不算完整旅行。
他叫“雞排哥”,最近火得像個網(wǎng)紅主理人,但他的門店,是移動的、裂變的、遍布全城的。為應(yīng)對國慶人潮,他帶著“雞排家族”搞出了11個分流攤位,從博物館到陶溪川,穿著統(tǒng)一“戰(zhàn)袍”的家人和徒弟們像一支特種部隊,精準投送熱乎雞排。政府幫忙做衣服,城管協(xié)調(diào)攤位,市民自發(fā)搬來100個凳子,連交警都在路口喊:“先買雞排的往左,純打卡的靠右!”
我盯著那段視頻看了三遍:他一邊翻炸籃,一邊對隊伍說:“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我心里有數(shù),這種場面我還是在控制。”那一刻,他不像個小販,倒像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而隊伍里的年輕人,一邊擦汗一邊笑,仿佛不是在等吃的,是在參加一場行為藝術(shù)。
這哪是賣雞排?分明是一場城市情緒的共謀。我們排的不是隊,是煙火氣里的確定感。在這個預(yù)制菜橫行、服務(wù)越來越冷的時代,有人堅持凌晨四點腌肉,有人親口告訴你“這塊炸得剛好”,這種笨拙的真誠,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奢侈品。
有人問:一個人帶出11個攤,不累嗎?當然累。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老婆六點起床備料,全家上陣,連奶奶都來打包。但你看他眼神,沒有被榨干的疲憊,倒有種“我在現(xiàn)場”的篤定。因為他知道,裂變不是擴張,是把信任復制出去——每個分攤都用同一鍋油、同一批肉、同一句“請拿出你的袋子”。
這屆年輕人為什么愿意為他排隊?因為我們太懂那種“被認真對待”的渴望了。在公司被AI回復,在外賣被預(yù)制品填飽,在社交里被算法推送虛假熱鬧——而他站在油鍋前,用一塊雞排說:你值得被親手做好。
所以你看,“雞排哥”的秘訣從來不是多開幾個攤,而是把“人”的溫度,做成可復制的系統(tǒng)。他用家族成員代替加盟商,用統(tǒng)一標準守住味道底線,用政府協(xié)作解決基礎(chǔ)設(shè)施——這才是小微個體戶的生存智慧:不靠內(nèi)卷,靠共生。
朋友,如果你也在自己的小攤、小店、小項目里忙得腳不沾地,別急著一個人硬扛。學學“雞排哥”:把信任變成節(jié)點,把家人變成戰(zhàn)友,把城市變成后盾。真正的效率,不是做得更快,而是讓別人愿意幫你一起做。
下次你路過景德鎮(zhèn),不妨去那條小吃街走一走。不一定非得買雞排,但可以看看那個還在油鍋前說話的男人。他讓你相信,再小的堅持,也能炸出熱氣騰騰的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