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新能源車企奉為“科技感圖騰”的全隱藏式門把手,正迎來退場倒計時。工信部《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明確要求車門把手必須保留機械釋放功能與最小手部操作空間,這一規(guī)定被業(yè)內(nèi)直接解讀為“全面禁止全隱藏式設計” 。從風靡一時的設計潮流到即將落幕的行業(yè)符號,這場轉(zhuǎn)變背后,是汽車設計對安全底線與實用本質(zhì)的回歸。
全隱藏式門把手的走紅,始于一場“符號化包裝”。早在上世紀50年代,該設計因能降低風阻被應用于賽車,但在民用汽車領域,其功能價值被嚴重放大——車企宣稱它能優(yōu)化空氣動力學以提升續(xù)航,卻刻意回避了核心數(shù)據(jù):專業(yè)測試顯示,其僅能降低0.0001的風阻系數(shù),對應空氣阻力減少不足0.12%,對續(xù)航的實際增益微乎其微 。真正讓其成為主流的,是特斯拉Model S帶來的“迎賓儀式感”,彈出式設計將門把手從功能部件轉(zhuǎn)化為身份標識,60%的主流新能源車型一度跟風搭載 。
安全隱患的集中爆發(fā),成為壓垮全隱藏式設計的最后一根稻草。極端場景下,依賴電力驅(qū)動的門把手暴露致命短板:2021年美國一輛新能源汽車撞樹起火,斷電導致門把手無法彈出,被指延誤救援;2023年青島事故中,救援人員耗時三分鐘才撬開裝飾蓋 。數(shù)據(jù)更具說服力:中保研測試顯示,電子門把手車型側面碰撞后彈出成功率僅67%,遠低于機械門把手的98%;美國NHTSA統(tǒng)計顯示,2020年以來因門把手問題延誤救援的報告激增3倍,90%與隱藏式設計相關 。日常使用中的痛點同樣突出:北方冬季凍住打不開成常態(tài),兒童手指夾傷投訴2024年同比增長132%,復雜開啟邏輯讓用戶“思考兩秒才敢動手” 。
新規(guī)的出臺并非“一刀切”,而是劃定了清晰的安全底線。標準要求每個車門必須配置機械釋放功能,事故后非碰撞側車門可徒手開啟,同時明確門把手需預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間,從根源上否定了“完全隱藏”的可能性 。過渡期安排更顯務實:新車型自標準實施起需滿足部分要求,2027年7月前全面達標,給車企留出調(diào)整時間。市場已提前反應,新款問界M7改用半隱藏設計,極氪9X回歸傳統(tǒng)造型,車企紛紛從“炫技”轉(zhuǎn)向“務實” 。
全隱藏式門把手的退場,本質(zhì)是對“重噱頭輕實用”設計亂象的糾偏。汽車行業(yè)在電動化轉(zhuǎn)型中,一度陷入“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誤區(qū),將復雜等同于先進、將隱藏等同于高端,卻忽視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本質(zhì)。維修成本的懸殊更戳破其性價比謊言:機械門把手更換價多在300元內(nèi),而隱藏式設計材料加工時費常超千元 。
當科技感讓位于安全感,當噱頭讓位于實用,全隱藏式門把手的落幕未必是設計的倒退,反而標志著行業(yè)的成熟。2027年的道路上,或許難再見完全隱藏的車門線條,但那些兼顧安全、便捷與美感的設計,終將讓汽車創(chuàng)新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這才是真正值得追捧的“科技溫度”。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