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便有“秋夕祭月”的傳統(tǒng),彼時秋夕指秋分,然而秋分未必月圓,故而逐漸調(diào)整至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天正值三秋之半,“中秋”之名由此而來。團圓、豐收之外,古代先賢還為中秋賦予了浪漫意蘊,為節(jié)日增添了瑰麗色彩。讓我們循著典籍珍藏,一起解碼中秋的文化基因。
陜西碑林博物館內(nèi),珍藏著唐代刻石《開成石經(jīng)》,其中《禮記·月令》篇記載了“秋分”節(jié)氣的景象:“秋分之日,雷乃收聲”“是月也,祀夕月于西郊”。
中國古人將中華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浪漫情懷,寄托于一個個文化意向之中: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樹,蟾宮折桂,為中秋佳節(jié)增添了無限魅力。
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5窟中,畫師用筆墨勾勒出想象中的月宮:明月皎皎,桂樹矗立,一側(cè)蟾蜍靜伏,另一側(cè)白兔搗藥。敦煌文獻《拜新月》中“愿玉兔影媚明鏡匣”的記載,正是對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明清時期,科舉“秋闈”恰逢中秋前后,丹桂盛開,學子們都會折下桂枝祈福,以求高中,“折桂”也由此而來。
(總臺央視記者 于茜 侯瀟揚 王妍 董良言 敦煌融媒)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