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手機產量達9.61億臺,其中智能手機產量7.58億臺,同比增長1%。在產量穩(wěn)步走高的同時,廢舊手機的數(shù)量也同步攀升。我們的舊手機究竟去向何方?淘汰的舊機如何流入二手市場?所謂的“九成新”“八成新”又該如何精準定級?這些疑問的答案,都藏在標準化、智能化的處理流程里。
在東莞一家手機回收企業(yè)的自動化運營中心,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廢舊手機即將沿著百米長的自動化產線,開啟一場“重生考核”。每臺剛入庫的舊手機都會貼上專屬的二維碼,相當于辦了張身份證,之后的每道工序、每個數(shù)據(jù)都實時記錄,全程可查。
順著流水線往前看,手機就會走進X光檢測區(qū)做“全身透視”。不拆手機,就能看到內部結構影像。主板有沒有被修過、零件是不是原廠配置,全都能看得明明白白,整個過程僅7秒就能完成。
過了“內科”檢查,就到了外觀門診了。每個拍照盒子,都搭配了工業(yè)相機和定制光源,將對手機進行360°拍攝,連續(xù)拍攝的22張圖片上傳到云端,通過企業(yè)自研的外觀質檢大模型,邊框的掉漆程度、外殼的磕碰程度都能精準識別,進而完成成色定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拍攝精度能達到24微米,質檢準確率達99.5%以上。
外觀過關后,手機還要進“魔鏡”檢測區(qū),看看屏幕顯示上的色斑、壞點、漏液問題,一照便知。
而手機的“功能診室”,則會對手機拍照、麥克風、電池健康度、充電速度等70多項指標挨個檢測,機械臂會模擬人手,測試觸屏響應速度。
一整套流程下來,每個手機都有了全面的“健康檔案”,可以依照大量的數(shù)據(jù)對手機進行分級,讓不同成色的手機應對不同市場需求,避免好機器賣低價、瑕疵機濫竽充數(shù)。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得到這么多檢測數(shù)據(jù)很不容易。如果全靠人力挨個拆機、挨個點,標準不一,效率也低,現(xiàn)在有了自動化流水線,他們單臺手機質檢綜合成本下降30%,人力輔助成本節(jié)約八成左右。
更劃算的是里面的經濟賬,我國年均產生廢舊手機超過4億臺,如果隨便丟,不僅浪費里面的黃金、銅等寶貴資源,還容易造成電子污染?,F(xiàn)在精準檢測、標準分級,原本的“電子閑置”不光找回了真實價值,讓消費者買二手放心,還撐起了千億級的二手市場,這可不是簡單的“變廢為寶”,而是靠科技打通了“回收-檢測-分級-再利用”的閉環(huán)——企業(yè)省了成本、賺了利潤,消費者得了實惠,還護了環(huán)境,讓循環(huán)經濟越來越通暢!
(總臺記者 王顥一 劉紫墨 王露瑩 陳中宇 東莞臺)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