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張照片在朋友圈刷了屏:西安大雁塔南廣場的玄奘法師銅像,通體泛綠,青苔密布,像被森林悄悄吞沒。配文寫著“連陰雨四十天,連銅像都長出了歲月的痕跡”,看得人心里一緊,仿佛聽見了歷史在潮濕中低語。
可沒過兩天,大慈恩寺官方出來澄清:銅像沒長苔,圖是假的。陜西省網(wǎng)信部門也確認,這是AI生成的圖像。那一刻,我愣了一下——不是因為被騙,而是突然意識到,我們正站在一個新門檻上:真假之間的那條線,已經(jīng)模糊到需要用“看圖識破”來守護了。
我翻出那張圖,放大,盯著銅像的肩頭看。青苔長得太“整齊”了,像誰用綠色顏料一筆筆涂上去的,邊緣清晰,分布均勻。可我知道,真正的青苔不會這樣。它只愛躲在背光的凹槽里,順著雨水的流向慢慢爬行,像老人手上的斑,有深有淺,有斷有續(xù)。AI不懂這種耐心,它只會“復(fù)制粘貼”。
再看銅像的反光。陽光從左上方照下來,可右肩卻亮得反常,像打了層塑料膜。真實的銅像,反光是沉的、啞的,帶著金屬的呼吸感。而AI畫的光,總是浮在表面,像貼上去的亮片。還有那些“雨水痕跡”,橫一道豎一道,像蜘蛛網(wǎng),完全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本能。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AI可以模仿滄桑,但模仿不了時間。它能生成一張“看起來很老”的圖,卻給不了那種被風(fēng)、被雨、被無數(shù)目光摩挲過的質(zhì)感。它不懂,真正的文物之美,不在“破”,而在“真”。
下次再看到這類“震撼圖”,不妨先別急著轉(zhuǎn)發(fā)或感慨。放大看看青苔是不是太整齊,光影是不是在打架,水痕是不是逆著重力在飛。如果哪一點讓你覺得“有點不對勁”,那大概率就是假的。
這年頭,我們不僅要學(xué)會看世界,還得學(xué)會看圖。
但別怕麻煩,因為你每一次多看一眼,都是在替時間,守住一點真實。
全部評論 (0)